瞻前忽后
语出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”后以“瞻前忽后”形容难以捉摸。 明 唐顺之 《答王遵岩》:“然以为有物,则何睹何闻;以为无物,则参前倚衡。瞻前忽后,非胸中不掛世间一物,则不能见得此物。”
语出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。”后以“瞻前忽後”形容难以捉摸。 明 唐顺之 《答王遵岩》:“然以爲有物,則何睹何聞;以爲無物,則參前倚衡。瞻前忽後,非胸中不掛世間瞻前忽后是成语。
兼顧前後。比喻做事謹慎周密。
宋.朱熹.答廖子晦:「雖以顏子之初,鑽高仰堅,瞻前忽後,亦是未見此物,故不得為實見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