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初级目标。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信心。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:走进一间教室,如果地面干干净净,课桌摆放整整齐齐,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舒服的感觉。人们自然会认为这个班级管理有序,甚至在尚未谋面的情况下,认定这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带的班。相反,如果走进一间教室,看到满地狼藉,桌椅物品摆放杂乱无章,那么你一定会认为这个班的班主任“不怎么样”。有一年,我所带班教室正好在一楼,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每周冲洗一次教室。我在办公室里准备了一个大水桶和一个小水桶,大水桶盛水,小水桶提水。课间休息时学生按顺序轮流提水,等放学时大水桶已经蓄满了水。冲洗教室开始,一声令下,全班学生将座位搬开,几分钟就可以将教室冲洗得干干净净。之后,由于所带班级不在一楼了,所以改冲洗为拖地。任课老师们都说,一走进我们班教室,心情就特别舒畅,地面干干净净,没有灰尘,没有任何纸屑,学生课桌上书本整整齐齐,卫生角的劳动工具丝毫不乱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都特别专心,那些上课“三心二意”的学生,会“心怀愧疚”。我经常对学生说,一个在生活小节上不能“自律”的学生,在纪律上也不可能“自律”。我们应该从卫生入手,一点点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。当学生的自律意识向学习方向迁移的时候,班级的违纪问题会大为减少。“文化”化教室环境布置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主题,而不能漫无目的地弄一些图片和文字装饰即可。无主题的装饰虽然从表面上实现了“美化”效果,但因为缺少了内涵,不仅不是班级“物质文化”,反而是“文化垃圾”。这些年来,在带班的过程中,我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——“培养能够创造自己作品的人”。对于学生而言,他们的作品,可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出了一道数学题;写的作文被语文老师拿到班上作为范文诵读;在学校里的某个行为,得到了老师的表扬。我在班级管理中,将发现学生创造的作品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作品,作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。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,使学生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之中,对自己充满信心,对成功满怀期待。我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,都是围绕“展示学生的作品”这个主题进行的。比如,教室的墙角有些“空荡”,我发出号召:谁愿意想办法使这个位置“生动”起来?过了几天,陈杨浪在后面的“空档”处装了一个三角形支架,放上一盆吊兰,绿意葱茏,赏心悦目。我将一张小纸条贴在支架上——制作人:陈杨浪。张兮在前面的“空档”处放上了一张桌子,英语老师上课可以放录音机。我也贴上纸条——制作人:张兮。教室后墙黑板的两边有一些空白,我发出号召:谁来使这面墙壁“会说话”?蔡欢、李彦买来一些彩纸、气球、水彩,办了一个班级文化宣传刊。我给它贴上标签——主编:蔡欢、李彦。教室里的其他空白处,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展示学生的作品。比如,校园诗人胡浩的诗歌、金牌主持谢娇在校园艺术节上的照片、小书法家何晋的书法作品、钢琴王子的演出照片,等等。这些作品专栏一个月更换一次,给学生带来了“甜蜜蜜”“暖洋洋”的心理感受,让他们在学习中信心倍增,精神振奋。“教育”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履行教育的职能,教室的环境建设要能够“唤起”一种精神。窗台上摆放的吊兰,是萎靡不振,还是郁郁葱葱?萎靡不振带给人的是慵懒;郁郁葱葱带给人的是精神的愉悦和放松。教室里清扫工具的摆放,是横七竖八,还是井然有序?横七竖八暗示这是一个可以随便破坏的环境,因此学生可以将食品袋丢在这个角落里;井然有序则暗示这是一个讲文明的环境,乱丢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。课桌排列,是参差不齐,还是整齐划一?参差不齐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要求不严的班级;整齐划一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要求严格的班级,任何人都不可以任性乱为。课桌抽屉是用来存放零食和食品袋,还是用来存放书本?用来存放零食和食品袋说明这是一个小垃圾池;用来存放书本说明课桌是文化的物件。黑板报设计是应付学校的任务,还是教育学生?应付学校的任务不需要什么教育内容,布置出来就可以了;用来教育学生则需要有德育内涵,马虎不得。选择名言警句是单纯为了装饰教室,还是为了引导和暗示学生的思想言行?为了装饰教室不需要进行选择,只要是名人名言就行;为了引导和暗示学生,必须进行选择,符合班级文化的建设思路。张贴的班级口号与班级建设目标有没有关系?如果没有任何关系,那么学生每天从它的面前经过,都会视而不见;如果代表班级目标,那么学生每天看一遍就会有动力,知道自己怎样努力。张贴的班级制度是为应付学校的检查评比,还是真正具有执行力的制度?给学校检查评比看的制度,与学生无关,学生当然不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;有执行力的制度,学生会警醒自己,自觉对照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。墙壁上的展示栏,是为了检查更新,还是为了班级文化建设更新?为了检查更新,展示就会漫无目的;为了班级文化建设更新,展示就要体现序列性和针对性。这之间的区别,就是“做文化”和“建设文化”的区别